早期大肠瘤症状不明显,可无症状或仅隐约不适、消化不良、隐血等。随着瘤肿进展,症状逐渐明显,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块、肠梗阻以及发热、贫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症状。因肿瘤浸润转移尚可引起相应器官的改变。
大肠瘤依其原发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征象和体征。
一.右半结肠瘤
突出症状为腹块、腹痛、贫血。部分可出现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频、腹胀、肠梗阻等症,但远较左半结肠少见。右半结肠肠腔宽大,原发瘤待发现时常已增大甚大,以溃疡肿块多见,许多患者可于右腹部扪及肿块,除非瘤肿直接累及回盲瓣,一般较少出现肠梗阻。由于大便在右半结肠内仍呈半流体稀糊状,因此由大便在右半结肠内仍呈半流体稀糊状,因此由大便摩擦瘤灶而引起的出血就较少,多数出血是因瘤肿坏死溃疡所致,因血液与粪液均匀混合而不易察觉可致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往往因贫血而就医。腹痛亦多见,常为隐痛,多由肿块侵及肠壁所致。瘤肿溃疡继发感染可致局部压痛和全身毒血症等。
二.左半结肠瘤
突出症状为大便习性改变、粘液血便或血便、肠梗阻等。左半结肠腔狭小,原发瘤多呈环状浸润生长,易致肠腔缩窄,故便秘多见。随后因缩窄上端肠腔积液增多,肠蠕动亢进,故在便秘后又可出现腹泻,常两者交替出现。由于大便进入左半结肠渐由糊状变成团状,因而由大便摩擦病灶引起的肉眼便血多见,患者常就医较早,因长期慢性失血所致贫血就不如右半结肠突出。瘤肿向肠壁四周浸润致肠腔狭窄引起的肠梗阻多为慢性不完全性,患者常有较长期的大便不畅,阵发性腹痛等。由于梗阻部位较低,呕吐多不明显。
三.直肠瘤
突出的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及因晚期瘤肿浸润引起的伴发病征。原位瘤部位较低,粪块较硬,瘤肿易受粪块摩擦而易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与成形粪便不混或附于粪柱表面而误诊“痔”出血。因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菌痢”或“肠炎”。瘤肿环状生长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梗阻症。
四.肿瘤浸润及转移症
局部扩展是大肠瘤最常见的浸润形式,瘤瘤侵及周围组织常引起相应的病征,如直肠瘤侵及骶神经丛致下腹及腰骶部持续疼痛,肛门失禁等。由于瘤细胞的种植脱落,直肠指检可在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内扪及块物,播散广泛者可出现腹水。早期瘤瘤亦可沿肠壁神经周围的淋巴间隙扩散,以后则由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当瘤细胞转移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入乳糜池后,可通过胸导管而发生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引起该处淋巴结肿大。尚有少数患者由于上行淋巴管为瘤栓所堵塞而使瘤细胞逆行播散,在会阴部出现无数弥漫性小结节,女性患者,肿瘤可转移至两侧卵巢而引起Kruken-berg氏病。晚期大肠瘤亦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处。
五.与大肠瘤相关的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平滑肌肉瘤: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仅出现一般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等,当肿瘤侵犯黏膜层时可出现血便或黏液血便,当肿瘤生长过大时可出现排便困难或肠道梗阻。
大肠腺瘤:与大肠瘤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瘤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
大肠类瘤: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
大肠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于肠道的结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肠道的继发性病变,原发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常因延误诊治而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