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综合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起病方式各不相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属中医“水肿”、“血尿”、“腰痛”、“虚劳”、“关格”等辩证范畴,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肺、脾、肾三脏的亏虚,而已肾虚最为重要。标实是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
《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指出寒湿可致身体沉重,腹大胫肿。由此看来慢性肾炎综合症中阴水居多。但是一些慢性肾炎综合症急性发作的患者,多具有热象,应属阳水的范畴,且多与外感风邪有关,如《素问·水热穴论》中提到的汗出逢于风,风邪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则皮肿。邪侵机体,首先犯肺,肺伤则宣肃失职,遂致升降不调,水道不通,传为腑肿,以及《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面肿曰风”即是。
肾炎的素因却与脾肾虚损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说:“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致周身肿满。”
另外,肝气失于调达,致使三焦气机壅滞,决渎无权而致水湿内停。
关于蛋白尿的病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由脾化生,由肾封藏,所以蛋白尿的形成,实与脾肾两脏的虚损密切相关,章虚谷《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唐容川《医经精义》也说:“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说明脾能协助肾之封藏。脾能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闭藏,肾虚则封藏失固,肾气不固,精微下泄。因此,应从脾肾气虚来理解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另外,其他脏器的功能失调或外邪扰肾,亦可使肾失封藏而致精微下泄。
关于血尿的病因病机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分别是热、虚、瘀。其中以阴虚内热最为常见,或肝阴不足,下劫肾水,阴虚火旺;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应虚火旺;或湿邪化热,耗伤气阴,阴虚火旺。以致血热妄行而络伤血出,随精微下泄而有血尿。亦有实邪化热,灼伤脉络,而致血尿。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而有血尿者,则属脾肾气虚,血失统摄,以致血不归经而出现血尿。也有唇舌紫暗,血尿久治不愈者,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多属瘀血阻滞所致,
肾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则多数属于久病伤耗肾阴,肾水不足于滋养肝木,肝阳上亢而致头痛头晕。此外尚有水湿停滞中焦,日久化热,耗伤气阴,致阴虚风动者;脾虚失运,水湿阻扼,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浊气上扰清空致头晕头痛者,久病致瘀,瘀血阻滞,升降失司,浊气上扰清空致头痛头晕者。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或脾虚湿困,或火不暖土,致运化失职,生化无权,必然逐渐发生贫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由于肾气失固,精微物质流失,必然加重贫血。久病及肾,肾阳不足则不能鼓舞脾阳化生气血,最终导致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