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临床上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区别。
因此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慢型肝炎活动期肝湿热弛张,正气不足,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病变主在肝脾两经的病理特点;在辨证基础上使用主方主药的治疗原则;制定出扶正祛邪并进,“清”“补”结合,分两期治疗的法则。即:活动期清肝健脾,缓解期柔肝健脾,疏郁贯穿始终,优先化湿,参以活血、合理使用清热解毒药的治疗方法。
一、活动期清肝健脾,合理运用清热解毒药
慢活肝活动期,临床大都以湿热疫毒内阻,中焦,熏蒸肝胆之病理机制为特点,以黄疸、乏力、纳呆、腹胀为主要见症,肝功能以SGPT、SB上升为突出矛盾。
由于病史较长或邪气亢盛的原因机体具有正气损伤的一面但仍以邪毒炽盛为主要矛盾。单纯扶正,不足以驱邪,而纯以祛邪又不利于固本,所谓邪恋则正虚、正虚则邪恋.
故治取祛邪扶正并进,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祛邪以清肝为首,因温热熏蒸,肝郁有余,病从火化为多,“热者寒之”治则需“清。
扶正以健脾为要,因湿热邪毒入侵首脾胃功能不足有关,而脾旺则不受邪,湿无立足之地,再说胃阳偏盛之人,病易从热化,脾湿偏盛之人病易从寒化,有胃气刚生,无胃气则死”,说明脾胃功能偏盛情况,健运与否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此外,健脾药可避免凉药碍胃之弊,可谓一举多得。前贤注重调理脾胃治病,张景岳嘱,“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孙思邈对调理脾胃的评价:调胃气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则和利........”都说明了健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拟清肝健脾方:
(方解)本方含菌陈蒿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之义而化裁,其中茵陈、柴胡,猪茯苓性平和,可清利肝脾湿热而无伤骨之弊,白花蛇舌草甘淡、凉,为清热解毒要药,赤芍,郁金凉血活血,疏郁行滞;太子参甘苦微寒,既能补气养胃,又能清热潜阴,白术既能实脾燥湿,复能缓脾生津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而不过于昔寒,祛湿而不过于温燥,益气而不致于壅塞之特点。清热解毒药的加减运用,除避免过于苦寒伤胃外,尚可结合症状加减运用,如患者黄疸深重可加用半枝莲,重用赤芍3O~6og,SGDT升高显著者加用黄芩、板兰根;面部座疮显著加升麻;鼻衄加仙鹤葶l胭痛加金银花、山豆根、贯众;咳嗽加平地木;索有胃疾选用蒲公英,头昏晕加夏枯草、菊花;便溏加凤尾草,便秘加虎杖等,能得到确到好处的效果。对于湿邪明显,舌苔厚腻,脘痞腹豫,大便稀溏者,可加用苍术、川朴、砂苡仁、苏藿梗、草蔻仁等性温燥湿之品,立足优先化湿的原则,解脱湿遏热伏,胶圆不解的局面,以利热邪清退。